理解科技合約的必讀好書 Why "The Tech Contracts Handbook" Is a Must-Read

2023年12月6日

Tech Contracts Handbook:「本書配 AI,法務審約快」


終於讀完 David Tollen 寫的《The Tech Contracts Handbook: Cloud Computing Agreements, Software Licenses, and Other IT Contracts for Lawyers and Businesspeople》,若做一首打油詩來總結心得,就是「本書配 AI,法務審約快」——別否認!2023 年大家都習慣人機協作了吧!


這裡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本書如何讓讀者可以快速進入 IT合約談判實況,為什麼可以當作IT合約的檢查清單,同時作為「擬約工具寶庫」的「鑰匙」,將本書網站上的各類合約條款範本化為法務手邊的談判條文筆記 Playbook 或法務部門的 wiki?以及,為什麼拿著本書的關鍵字或問題去找 ChatGPT 詳答,會是最完美的組合,絕對比單純請 ChatGPT 草擬或解惑來得安全與精準(是的,很多人現在覺得問 AI 就好了啊,何必看書)?最後,筆者把本書跟目前讀過的類似書籍做一個比較與推薦,期待有更多讓法務人員安心審閱英文合約的好書出現。


本書如何讓讀者快速進入 IT合約談判實況?


作者一開頭就給了大方向,清清楚楚將 IT 合約分類(推薦閱讀上一篇:《談四大類型科技合約:軟體授權、雲端訂閱、專業服務與IP所有權移轉》),從本質上做出比較:客戶是訂閱雲端存取權限,還是獲得著作權法上的授權(重製?經銷?)?廠商的 IP 是授權而已,還是移轉所有權(以及思考:有必要移轉嗎?可否用授權加上保密書就解決)?服務提供的是軟硬體還是人力?一針見血地讓法務人員去分析自家合約究竟落入哪一種類型?對象是終端使用者還是經銷商?授權範圍與「條件與限制 Condition and Restriction」寫的清不清楚?


用很白的話來說,讀起本書來腳步十分輕快,雖在註腳找得到法令依據,但判例理論全無,倒是內容「審時度勢」的心機很重,以一個錙銖必較的上司口吻,耳提面命地比較這樣寫對誰有利,對誰吃虧。例如,在服務品質保證協議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裡,作者示範了光就一個「停機時間 downtime」的定義就有得吵,吵什麼呢?對「提出服務品質保證」的廠商而言,SLA 裡保證了對客戶提供一定的「正常運行時間 Uptime」有多少(例如一個月的時間中,99%的時間都可以運作),而經常所謂的「Uptime」的定義就是「一個月的時間減去停機時間」,因此對廠商而言,停機時間的定義當然越窄越好,代表廠商正常運行時間就越多(按 SLA 中的規定,要是廠商沒有做到一定的保證品質,下個月費用就要給折扣 credit 啦),所以常常會看到廠商給一種對客戶很不利的寫法:


Downtime means any period during which Customer cannot log into the System.(停機時間指客戶無法登入系統的任何時間。)


為什麼這個停機時間的定義對客戶而言不利?因為按這個定義,系統登的進去可是沒辦法結帳填資料的時候也不算停機時間耶!還有其他像是登得進去,可是跑得非常慢,也算是「正常運作」——只看能不能登入,對客戶也太吃虧了吧!所以代表客戶方的法務回馬槍如下:

Downtime means any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following System features do not perform materially according to Specifications.(停機時間指下述系統功能實質上運作不符合特定規格的任何時間。)


看吧!是不是很讓人進入談判實況呢?


本書為什麼可以當作合約檢查清單、談判 Playbook 與部門 wiki?


因為本書是作者因應開辦研討會時學員的要求,把一些實務上審約經驗與上課教材整理而來,一共分成三大部分(亦即合約的三大架構):核心條款 Prime Clause、一般交易條款 General Clause 及制式條款 Boilerplate Clause。法務可以根據自家產品或服務判斷要適用哪種核心條款後,接著按一般交易條款中的各個小節順序,對照目前手上的合約,出現了哪些書裡討論到的部分,例如:規格 Spec 、維修 Maintenance、時程 Schedule、交付成果 Deliverables 等等(根據個人五年來經手翻譯的科技合約書經驗:重疊度超高),再利用該節裡對該條文的分析架構,「檢查」自己條文的架構設計完整與否。


這裡舉各位耳熟能詳的「期間與終止 Term and Terminiation」為例,作者提到,終止條款要講四件事:第一,合約會「到期」嗎?是訂一個期限日 Term,還是訂有確切延續的一段時間 Duration?第二,什麼時候一方可基於原因(for cause)終止合約?第三,什麼時候一方可不給予任何原因(for convenience)終止合約?第四,終止合約之效果及終止後義務(post-termination obligation)為何?


而「期間與終止」的下一小節則是「交接協助 Transition Assistance」,假設舊廠商與客戶之間簽的是一個雲端訂閱加上 IT 人力服務的綜合協議,那在這個協議終止後,很可能由客戶內部人員 inhouse operations 或讓新廠商 alternate vendor 接手採用新系統,這「交接事宜」怎麼約定呢?客戶可以要求舊廠商免費提供嗎?如果是,那舊廠商是不是要設定一個時數上限?像是:


“Provider is not required to spend more than X hours on Transition Assistance. (供應商無需就協助交接事宜提供超過 X 小時的服務時間。)


如果不是免費的呢?又如果,解約是因為廠商認為客戶違約呢?有沒有什麼例外狀況,讓廠商可以拒絕提供交接義務呢?作者涵蓋了這些細節的思考,還把條文範例放到本書網站上(請點選:交接議題的示範條文),並歡迎讀者直接複製貼上做出屬於自己的談判條文筆記 Playbook 或法務部門的 wiki,貼心程度實在令人感動。


本書為什麼搭配 ChatGPT 可以成為 IT 合約實務解惑大全?


這是一名經驗老道的律師,從與客戶和政府機關打交道而來的經歷出發,字裏行間常會出現許多實務上的文件,指出他們的異同,不過篇幅有限(加上法令更新),很難全面的解釋清楚,這時候就是問 AI 的好時機啦!譬如,作者在「資料控管、隱私與安全性 Data Management, Privacy, and Security」一節中,會提醒讀者不要將資料控管條款與隱私權政策 Privacy Policy 搞混:隱私權政策基本上是在告知未特定的對象,自家公司在個資上的蒐集、使用與處理目的與方式,還有根據適用法律,被蒐集處理資料的對象應有的權利,這份文件並不屬於一種合約。相較之下,資料條款 Data clause 面對的是一對一的協商,假設客戶使用供應商的雲端系統,放了大筆資料進去,那廠商當然需要與客戶約定關於這些「客戶資料」該怎麼處理,以及應該要遵守什麼法律——例如,除了 GDPR(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有沒有必要納入GLBA(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還是 HIPAA(健康保險可攜性和責任法案)?


好了,為什麼要舉這個聽起來讓人頭有點痛的例子呢?因為它根本就是一個看完這幾行字覺得還不夠的議題,什麼是 GLBA?又什麼是HIPAA?身為一個供應商,公司客戶適用哪種法規?公司自己又要遵守什麼義務?法務自己不清楚,就要先做功課啊!


例如,請 AI 舉出更多例子,順藤摸瓜地把該有的法務常識弄懂,進一步才能知道自己公司手上的資料究竟被什麼法令規範、給公眾的隱私通知怎麼寫以及跟特定廠商或客戶的資料保護條款怎麼約定。要知道,AI 工具的方便,讓我們很容易草擬一個合約或條款,可如果想都不想直接請 AI 來一個範本,這在未搞清楚條款的適用對象與場合時,可是非常危險的事呢。(說到範本,可以參考作者供讀者下載的「客戶資料保護附約」)


順便一提,除了上面資料控管條款與隱私權政策的比較外,作者在本書中還很熱衷將各式合約條款做一比較,像是資料保護條款可以被保密條款取代嗎?為什麼不行?簡單來說,就是資料保護條款中的資料是電腦在處理的資料,而保密條款談的是人員實際接觸到的資料;然除此之外,這兩類條款(或是兩種合約,如果要分開寫成附約的話)還可以做什麼比較呢?既然作者已經開了頭,任何有興趣(或有必要知道)的讀者自然得想辦法再去找補充資料(或問 AI)啦!這就是另一個本書打動人心之處——作者的「處處愛比較」,提高了讀者對科技法律的「自覺不足性」,提供了許多實務問題與想法讓你繼續研究下去。


面對五花八門的 AI 聊天機器人,我們都知道得要先「問對問題」,可是當你連問題都想不出來、連比較的對象都不熟悉,一本可以告訴你「是拿哪些文件、要比的內容是什麼」的實務手冊,實在更能比天馬行空的去問 AI 要來的切中需要。


還有哪些好書幫助法務理解英文合約?


最後,我想推薦三本提升法務從業人員英文擬約能力的書:對於剛入行的法務新手,個人覺得李依玲律師出版的《跨國商務法律的第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律師從台灣人與外商打交道的角度出發,討論如何面對外籍客戶、看懂基本英文合約到介紹各類型商務合約,範圍廣泛、文字清晰,還很貼心地將各個條款中英關鍵字一併附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增進法學英文呢(作者確實在後記裡不藏私地分析如何增進英文能力)。


那對於需要更進一步熟悉中英文條款內容,以及想獲取更多將台灣法律概念運用在英文合約上的讀者,我推薦劉承愚律師寫的《如何閱讀英文合約(基礎篇)》,該書更細緻地討論每一條款的用字,並隨時加註這個英美法字彙在我國法律上相應的概念為何。例如住所 Domicile 與居所 Residence,前者在法律上只有一個,後者可能實際上有多個,因為住所指的是一個人真實、固定且永久的居住場所,主觀上持續有回來的意思;又例如,想特別表示自然人而排除法人的概念,使用 Indivisual 會比 Person 來的減少疑義,對有中翻英需求的讀者,幫助超大。


上述兩本書專注於「基本英文合約的字句解析」,那如果想結合當前最熱門的科技法律實例,看看美國大廠怎麼在合約上「護駕」還是「翻車」,我非常推薦盧遠珊律師去年出版的《美國科技法律實務評析》,書中議題涵蓋了人工智慧技術涉及的適用法令、VR科技廠間的保密合約如何設計、供應商如何適用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等議題,同時穿插「如何事前規避風險」的實務建議,並在最後一章「商務合約談判技巧」中精選八個條款,示範法務之間的「你來我往」,十分精彩。



結語:「好書」,真的要「大家讀」,那出版社才更有意願出,我們也才更有機會自我成長呢! Thank you, good legal books!